最近实在太多人留言问锂电池产能过剩的事情了。
【资料图】
还记得去年的时候,我给公司研究员开会,我说,根据我过去投资消费电子的经验,新能源板块一定会经历一轮非常的惨烈的中级调整,调整到没有人相信这个板块还有未来,调整到所有人都绝望。
当时研究员给我说,这个不太可能吧,行业增速这么快,行业发展趋势这么明确,跌了就有人抄底,怎么可能出现所有人都绝望的情况呢?
我说我不知道到时候会有什么理由或者逻辑,但一定会有一个逻辑和理由出现,让大家都绝望,觉得这个行业就此完蛋了。
今年,这个理由来了--产能过剩。
首先要说明的是,产能过剩这个逻辑在新能源行业里是成立的,而且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都是成立的。
过去几年的好景气,给大量公司带来了股价提振,于是这些公司疯狂定增,扩产,融资,行业供给大幅释放,一旦行业需求减弱,产能过剩就会存在。
这也是到今天为止我对于新能源行业里很多公司依然非常谨慎的原因,虽然板块的股价已经比较充分的反映了产能过剩的预期,但真正的产能过剩价格战还没有开始,即便股价见底了不跌了,未来也难寻觅到大幅上涨的理由。
当供给大幅释放后,我觉得对于新能源行业里大部分公司,这个逻辑都成立,但产能过剩这个逻辑对于不同公司的影响,还要取决于几个因素。
第一,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标准化的产品,越没有品牌力的产品,价格战就越容易发生。比如煤炭,相同品质的煤炭是完全一样的东西,下游客户买A的和买B的都是一个道理,哪家便宜我就买哪家。
但如果是不一样的东西呢?举几个极端点的例子,保时捷和长城都是汽车,消费者会因为长城降价了就不买保时捷去买长城么?农夫山泉和依云都是水,农夫山泉可以降价和依云打价格战么?
第二,产品的生产的成本差异。
成本差异越小的行业,价格战风险越大。因为大家成本都差不多,都有利可图,当行业供大于求的时候,自然愿意降价抢占市场,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当行业内不同公司成本差异很大的时候,比如A公司赚钱的时候,B公司不赚钱,这个时候B公司会降价和A公司打价格战么?他肯定不会,因为打价格战B公司有很大的劣势,他打不过对方,弱势的一方很难主动挑起战争。
第三,行业内公司的实力。当行业内公司实力都比较强,有很多现金储备时,价格战往往更容易发生,因为这些公司都很有钱,可以通过烧钱去抢市场份额,去为未来打下基础。
但当行业内公司都没钱,都很惨淡的时候,公司都要破产了,哪儿还有能力打价格战。有力气有资本的人才会去打仗,从古至今就没见过连自己都养不活的小国会挑起战争。
所以都是产能过剩,但不同细分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他面临的状况是不同的。
我一直对于光伏都比较谨慎,就是因为我认为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光伏行业里大部分公司产品都是同质化的,而且过去几年都赚了很多的超额利润,还通过融资拿了很多钱,有打价格战的基础,更有很多公司具备打价格战的实力。
锂电池行业会有价格战么?
那锂电池行业会因为产能过剩出现激烈的价格战么?
这里先给结论,材料领域肯定有,因为锂电材料领域和光伏一样,都在生产差异化不大的产品,而且都在过去赚了不少钱,也通过融资拿了不少钱,更为重要的是,不同公司的成本差异正在拉开,比如正极环节,有的公司实现了一体化,从矿产做到了正极,这种企业的成本将远远低于其他企业...一旦行业出现了增速下滑过快,价格战很容易发生。
那电池领域会有么?
我们先来回顾下在动力电池大会上那段被传颂的很广的一汽高管发言的原文,我看到的转发都是说一汽高管表示动力电池行业出现了大幅的产能过剩。
但一汽高管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2022年至今,50多家企业对外公布的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超过了125个,总投预算超过1.4万亿,产能规划超过了2500GWh。但是这些电池产能如果真正实现,应该说也有产能过剩的风险,因为按照现在如果达到 3000 GWh的话,那我们的装车量就应该达到 4000 万辆,所以这也是一个投资的风险。
简单来说,他的意思是如果规划产能全部投产,行业将出现产能过剩...
那规划的产能能全部投产么?
我们来简单看下。
下图是某今年已经发布了200亿扩产规划的国内二线电池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看资产情况好像还行,账上还有130亿现金,支撑200亿投产问题不大。
打开负债表后我们就很难再这样想了,公司应付账款257亿,看起来账上有130亿现金,其实全都是该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钱...只不过暂时占款留在公司账上而已...
公司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只有40亿不到了,这里还包括不知道要不要减值的90亿存货...
再来看借款,公司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债券有215亿...公司固定资产才120,贷款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就这样的资产负债状况,这家公司光今年就发布了200亿的对外投资计划,这样的对外投资计划可以兑现么?
说实话,我上面讲的这家锂电企业,因为有一些消费电子业务,所以他还不算真惨的。
再来看一些规模更小一些的。
下面是某P开头的电池企业的状况,这家公司今年也公布了一个130亿的投资计划。
P公司账上现金只有13.5亿,但应该支付给上游企业的应付账款有48亿...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只有7亿....这样一家公司说自己要投资130亿建设储能电池中心,我就问一句,他是准备买个印钞机印钞来建么?这种产能规划可以落地?
P公司还不算差的,还有一家F开头的电池企业,这家公司过去三年经营性现金流就流出了28亿,如果算上投资,这家公司过去三年净流出了100亿现金...
过去三年,中国的锂电池企业普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虽然行业景气不错,但由于上游材料的疯狂涨价,这些企业都没赚到什么钱...
从去年开始,这些公司股价还崩了,股价从高位跌去了2/3,股价崩了意味着股权融资难度也在大幅提升,过去可以靠资本市场融资,但现在股价崩了,大部分公司市值就200亿,融资难度大幅提升...先不说定增能不能发出去,即便能发出去,融资20%也就40亿现金...而现在龙头手里有2000亿现金,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也有1000亿...
账上没有钱,融资非常难,扩产规划,拿什么落地?打价格战,拿什么去打?
我们再回到最上面的三要素。
锂电池首先不是标准品,不同的汽车企业用的电池规格,型号,材料体系都是不一样的,汽车企业更换电池供应商也是一件没那么容易的事情。通常情况下,汽车企业很少在存量产品更换供应商,顶多是在增量产品引进新的供应商。
更为重要的是,头部企业对于供应规模有非常高的要求,大的供应规模意味着大的生产规模,强生产一致性,高产品稳定性。汽车企业还会和电池企业合作研发产品,这样的产品双方都有知识产权,更换起来更不容易。
而且电池企业和整车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是深度的,有些还是合资企业供应,电池企业不光是个供应商,更是一个深度合作伙伴,换合作伙伴,不是说愿意打价格战就可以换的。
如果再来看海外市场,门槛就更高的,无论是ESG的要求,还是本地生产的要求,都需要电池企业做非常前瞻的长期的准备。而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的。
从成本差异来看,锂电池企业中头部和非头部企业成本差异也是巨大的,头部企业由于有供应链的布局,规模优势,自动化生产的优势,目前生产成本是明显低于非头部企业的(大概低5%)。
二线企业如果要挑起价格战,他们面临的场景是他们成本更高,钱更少,这是一场100%打不过的价格战...打起来并没有意义...
这个行业只有可能是龙头企业可能会利用成本优势主动在局部领域挑起价格战...其实龙头企业年初已经用锂矿返利计划做过类似的事了。
任何行业都会有产能过剩,但产能过剩和产能过剩之间差异是巨大的。
今年以来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新能源企业头上的鬼故事,掩盖了行业依然在高速发展的现状。
从股票走势来讲,这个板块需要这样的鬼故事进行一次彻底的中级调整。
但从基本面判断来说,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个阶段找出和鬼故事无关的公司,加大关注。
消费电子行业2017年渗透率见顶,但2019年都还走出了十倍股。
锂电行业(储能+新能车)到现在全球渗透率也就10%出头...
这样的行业未来没有投资机会?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