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编辑聊写作」专栏,未来局编辑将点评每周小说,分享创作技巧,聊聊小说背后的故事。
本期,编辑水母和《消失的野猪岛》的作者沙陀王对话,谈谈“如何开始写作”。
(资料图片)
消失的野猪岛
作者 | 沙陀王
编辑水母:
对于新人作者来说,他们可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是将故事大体构思完成后,有个梗概或大纲再动笔写作,还是随想随写随编,一边动笔一边构思,去即兴讲述?
这个问题不只是一个写作技术上的问题,还涉及作者本人对创作的态度,以及对小说本身的理解。
有关“即兴创作”的写作神话,古今中外历来就有。从曹植的七步诗、王勃的《滕王阁序》到李白“斗酒诗百篇”,从19世纪巴尔扎克三天写完《高老头》到20世纪凯鲁亚克用三个星期打字完成《在路上》,暗示我们这世上有种神秘的天赋,只要具备这种天赋,在写作上就能无往而不利,创作的速度、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能得到保证。但稍加考证我们就能发现,“三天写完《高老头》”这件事是出自巴尔扎克动笔前写给他妈妈的信,夸口说只需几天就能写完这部比《葛朗台》更精彩的小说。实际上,他花了四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部中译本超过17万字的小说。
凯鲁亚克花三个星期打字敲完《在路上》,这个是真的,不过这不是第一版,第一版是三年前写的,接下来的时间深入研究了海明威、菲兹杰拉德这些经典作家,写了论文,充分理解前辈工作后,再去用自己的方式去进行挑战。打字完成的甚至也不是最后一个版本,凯鲁亚克又重打了好几遍底稿,最初的打印纸卷还留存在世上,从第一句话开始往后,与正式出版的版本并不完全相同。
我们对写作神话稍加梳理就能发现,这些逸闻在背后强调的,其实是作者应具有的创作冲动。没错,这种创作冲动是难能可贵的。当作者感受到这种冲动时,要加以珍视,放下其他一切事务,先来完成这个作品的初稿。但这种冲动是需要酝酿的,哪怕是潜意识里的酝酿,它的出现并非天降灵感,作者本人毫无准备。倘若没有积累,只凭一时的热情去直接创作,非但无法施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作品的篇幅稍微长一点,叙述风格和情节设计都会变得混乱,无法统一。
那么如何才能进行酝酿?酝酿的材料又是哪些东西?身为一名科幻作者,那些能触动你情感的生活经历,让你感到意外的科技新闻……这些都可以作为你的灵感来源。那些看似微小的,让你的内心深处发生某种转变的事物,让你感觉到轻微地震的事物。生活中去观察这些轻微地震,阅读素材时去感受这些轻微地震,写作时去努力打字,以这些轻微地震为引,激发出更大规模的大陆板块运动。将情感从你身上抽离出来,将设定从科技新闻中摘离,把它们放到想象的世界中发酵,而不是论坛发帖式的宣泄。
这并不是说一时的热情冲动,不能作为创作的起点,只是意味着如果要将这些情感和素材,更有效地转化为一部作品,就需要你考虑一些更加切实的东西,需要一些技巧。下面是几个小工具,可供参考:
九宫格式思维蓝图
在创作伊始,需要暂时解开逻辑思维所带来的束缚,因为这是一种线性思维,过早地使用是会带来一些局限的。你可以先找来一张白纸,把一个词、一个想法、一个设定写在中央,沿着它在周围做衍生拓展,尽可能多地写下联想到的词句。
有位日本漫画家在访谈中提到一种“九宫格联想法”,也就是在数量上做了更进一步的限制,从中心词开始要发散出八种方向。这对于新手来说是合适的,既不太多,也不太少。等你把所有的格子都填满,你就会发现有的内容是离大谱,有的像那么回事,而有的看上去有戏。那你就再拿出一张白纸,以这个有戏的格子做中心,继续做拓展联想。
当这些看似不同的想法,相互间的关联越来越明显时,就可以动笔写了。
清单式提问
有时候思维会陷入僵局,面对空白总也挤不出想法。那不妨试着列出一些问题,通常情况下,回答问题要更简单容易些。(实在答不出,可以让AI帮忙)
下面是关于小说主人公的问题示例:
你叫什么名字,或者有什么绰号?
你有什么怪癖或特点?
你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的?包括你出生的家庭。
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任何一种有深度的情绪)
你记忆中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
等问题积累多了,你就能建立起一个不断扩展更新的问题库。时间久了,问题去粗取精后,你最关心的一些问题会长期保留,而你的作品风格、主题框架也就逐渐成型。
项目笔记本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说过,他习惯将故事片段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最后将卡片排列组合,就能完成一部作品的雏形。但这里有个问题,卡片数量多了,就有可能丢失。
我个人的建议是买一个可换页的活页笔记本,A5大小(A4纸对折那么大),随身携带,有想法就写下来,每天晚上进行总结,将有关联的内容页换顺序排到一起。当积累的页数差不多时,就可以考虑将它作为一个写作项目实施了。
另外我建议再买根“得力”的四色圆珠笔,不同内容可以用不同颜色来分开书写。鲜艳的颜色有助于刺激人的记忆。有些想法稍纵即逝,即使抓紧机会记下来,过两天再看也得费些力气,才能回想出是怎么回事。所以要养成一些良好的微习惯,有助于创作的持续进行。
下面是对沙陀王的访谈,算是参考案例。在下一期【编辑聊写作】中,我会接着谈这个问题:当故事发展与作者原先的构思发生冲突时,作者应该按照新的故事走向来完成作品,还是回到原先设定的意图上?
对话作者
水母:你是从哪里获得灵感来写《消失的野猪岛》这篇小说的?或者说曾经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忽然触动了你?
沙陀王:其实我是一个记性非常差的人,看自己几年前的文都会觉得陌生。不过这个问题我想我可以回答一部分。我翻到了当时的笔记。一般如果手头方便的话,有什么想法我会先大概在纸上画一下。这张纸上圈出来的名字是血兔岛,大概的要点应该是二战时候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劳工岛,当时我自己在纸上写的关键字是毒气,死亡,肉山,变异,巨型兔,还有一些其实后期创作时候完全没有用到的零散想法,我甚至还考虑了一下这个故事可能的方向,比如恐怖科幻。我猜我的第一个想法之所以选择兔子是因为它们疯狂的繁殖力,所以我应该是设想了一个被变异兔子侵占的荒岛。但是这个想法应该写在这张纸上以后不久就被放弃了,这个故事并没有真正地去落笔创作,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考虑了一下当初为什么我会放弃这个最初的名字,转化为野猪岛。
我想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是兔子的存在很难转化为纯粹的恐怖,或者以纯文字的形式怎么体现那种惊悚感,在那个阶段的我还没有想到,所以也许以后的我还会写一个野兔岛。是的,对于作者来说,一颗种子也许可以转化为不止一篇小说。第二个是关于异化的野兔怎么体现我对于劳工岛和日本二战时生物战部分的恶的体现?我觉得野兔的意象可能会集中于可爱或者奔跑,很难与我想要真正表达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第三个我想说,为什么人们总是很轻易地就忘记那些过去的恶,我想在那时的我的潜意识里,我就希望他们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广岛是另一个故事,我想在我这里并不能画等号。
期间这个故事怎么转化成野猪岛的其实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但因为我很喜欢狮子王的蓬蓬,所以我会让朋友们叫我野猪王,也许跟这个有关,我写了好几篇野猪相关的故事。但我觉得这个故事和最初的设想其实没什么大的变化,我想要传达的应该都传达出来了,写的时候是非常顺畅的,写完中间放了一年,打开再看只是修改了一点细节而已。
当然,对我来说这篇小说并不是什么人与自然的故事。这只是人类要为自己的同类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的故事。至于读者读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跟作者完全没有关系,跟作者创作时的想法也完全没关系。小说诞生出来就有了自我,读者的阅读让它继续存在,仅此而已。
这个故事本身我觉得最不满意的是描写小姨在日本的转变和痛苦,一个人是如何面对人性之恶,又如何被那种恶所击败,当初写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张纯如,但我无法很好地传达出来那种被恶所撕碎,所折磨的善。这个是我个人笔力的问题,但我也觉得对于这篇小说来说,这并不是重点,只是对我来说是一个瑕疵。
我想说,人的想法是变的,没必要执着于最初的想法或者情节,一个故事在作者的体内是会自己生长的,时间到了,就会自己生出来。
希望我的经验可以给其他的创作者一点微小的帮助。
另外我之前定期改旧稿的时候(一般来说我会隔一年回头看一下旧稿,有的感觉能改就改一次),我发现我好像对特定的题材的确很有兴趣,比如对于二战时日本的731,关于人和动物。
我想,作者只能写出自己所想写的。但是读者能给予一部作品更多,甚至超越作者原本的设想。这就是为什么作者需要读者。因为没有读者的作品,并不能被称作真正的作品。
X 关闭